行业新闻

直面疫情挑战:建筑业的思考与应对

  新冠肺炎疫情对建筑业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直面疫情挑战,系统研究应对之策,做好开复工准备,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月18日,中国房地产报联合装配式建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委员会,共同主办了以“疫情之下建筑业应对之策”为主题的线上沙龙活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文林峰、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浩文、天津住宅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康庄等众多领域专家、企业家参与了沙龙活动并发表了各自的真知灼见。

  反思:装配式建筑优势尽显

  发展空间巨大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文林峰:在抗击疫情工作中,建设行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除了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参建单位,还有很多企业在全国各地承建医院和临时设施建设。

  这次应对疫情,装配式建筑显示了巨大优势。通过这次疫情,我们更加坚定了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决心。现在的关键是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让装配式建筑做得更好。

  一是要提升装配式建筑的系统优越性,从目前的应急设施建设水平来看,还有很多配套不足、缺乏系统性集成性等问题,要全面提升装配式建筑的效率和质量,重点是要有建筑产品的理念,把一个完整的建筑产品做好。二是要创新当前工程建设模式,现行模式与应急需求的差距还很大,要积极推进组织管理模式创新发展。要从系统性的角度反思,谁来组织、谁来统筹。三是要对应急管理体系进行反思,抗击疫情是对现代化治理能力的考验,政府、行业和企业主体都应提升应急管理水平,提高建设标准水平,有一部分产品要从常规产品需求向应急保障产品的需求转变,多用途发展。

  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浩文:“两山医院”工程建设速度体现了模块化、装配式建造方式的优势,但仍需加强一体化设计,将模块化结构和建筑围护机电、内装系统整体在工厂装配完成,现场快速安装施工。

  下一步房屋建筑宜根据不同功能和用途,做好产品化、体系化研究,即将装配式建筑作为工业化产品来研究,如按办公、酒店、学校系列产品等。装配式建筑未来应重点抓好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的标准化设计、关键节点连接等卡脖子问题,实现快速生产和施工装配,以期降低成本,提升品质,促进产业化发展。

  天津住宅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康庄:春节期间天津住宅集团承担了数处隔离点和医院发热门诊的改造建设任务。结合现场考察,感觉此次疫情对经济社会冲击很大,也感受到身上责任重大。疫情的发展“倒逼”建筑行业要进行反思,尤其是装配式建筑今后如何在重大事件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两山医院”顺利建成得益于装配式建筑特别是模块化建筑的发展,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这需要业内加强在建筑设计、连接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完善。

  三一筑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马荣全:新冠疫情带来了工程建设理念上的变化。一方面,增强了业内对推动装配式建筑、建筑工业化的信心和决心,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迎来了好的发展机遇;建筑行业将从劳动密集型向工厂化、机械化、少人化发展。另一方面,企业管理将从传统的线下层级管理向在线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变,在线协同管理将成为行业共同发展方向。
 
  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工程技术中心总工程师马涛:结合各地应急医院和医疗点的建设情况分析,一是把装配式建筑作为建筑产品进行研究,不能只重视技术体系,关键是适宜技术及产品的合理创新应用;应急保障类装配式建筑的产品体系及供应体系的建设与完备,是应对疫情的关键要素之一,需要政府与企业共同努力。二是目前抗击疫情应急医疗建设大致有三种类型,包括新建、既有建筑和设施及既有医院改造,这都可以通过采用装配的方式快速实现应急功能。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应急建造特征,满足快速搭建的要求。对于改建的医疗设施,可在既有建筑或设施的外部增加系统或功能模块及与内部系统的连通接口等。三是装配式建筑质量保障的核心是做好连接与接口,不仅在于结构构件的连接,更重要的是功能部品的连接。对于模块式建筑还可以通过功能模块产品的组合与布置等方式实现。

  北方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纪颖波:建议深入研究针对应急管理需求的快速建设产品体系,针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安全等突发事件,建立满足医院、营房、避难所、临时居住点等不同需求的集成建筑产品和标准体系。如何综合考虑平日与应急建筑产品企业研发和发展,政府如何在制度设计和政策扶持方面鼓励企业发展快速建设的应急建筑产品,都值得行业深思。

  此外,在具体实施环节,探讨以快速建设为核心的学科设置和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尽快开展相应工作,以支撑这一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的健康快速发展。

  应对:做好开复工准备是当务之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文林峰:当前的形势是装配式建筑面临的困难、挑战与机遇并存。建筑业的复工复产,涉及全产业链联动,牵涉面很广,需要做好统筹安排。面对疫情影响,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企业发展,尽可能减少企业损失,保障经济平稳发展。

  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浩文:当前战胜疫情、复工复产是当务之急的两件大事,企业不能等。建议企业要管好自家门,做好防护,阻断外来人员感染,尤其是疫情地区人员,更要管好企业内部员工,做好个人和企业安全防护,确保无被感染的员工上班。

  天津住宅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康庄:目前国家已在金融信贷、财政税收、项目资金审批等方面出台了一些政策举措,支持企业恢复生产。此次疫情后,建议政府应加大对中小建筑企业,特别对从事装配式建筑和新型建造方式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推动建筑业长期健康发展。

  关于复工问题,目前各地复工政策不大一样,企业要按照相关要求,加强人员管理,做好防护工作,特别注意对可能的隐形感染者的排查防控;要准备好各种防疫物资,在现场消杀、食堂分餐制、错峰上班、工地交通组织方式等方面要制定详细的防控措施,避免发生新的感染疫情。总之,在正式复工前,要把各方面的准备工作想充分、做细致。

  三一筑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马荣全:针对疫情影响应酌情考虑对装配式建筑构件厂进行税收减免和贷款优惠,弥补疫情期间的损失。目前企业复工相对比较困难,且各地复工要求不一,希望国家管理部门能够统筹提出具体的政策措施。同时希望国家管理部门对装配式建筑工地给予环保政策上的调整,减少恶劣天气对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的影响。

  中建三局工程研究院执行院长杨玮:在下一步的建设过程中建筑企业应全面动员起来,非一线工作要提前准备,保持紧迫感。目前企业管理和工作方式正在变化,应细化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居家工作效率。应针对突发情况所需的装配式建筑产品作为应急保障,日常应做好保障性采购计划。

  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工程技术中心总工程师马涛:要抓住正式施工前一两个月的准备期,有条件的项目可以适当调整设计方案及施工组织等。要充分认识到可能出现的用工难问题,提效是关键。

  广联达数字研究院院长李步康:应借助信息化手段,助推复工工作有序开展。目前,无论是工地还是工厂,人员防控难度都比较大。落实劳务实名制应用,可实现系统自动筛查人员是否来自疫区或是否曾在去年底在疫区工作,为复工人员的筛查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在复工后,工人每天的体温记录可通过测温设备联动实名制系统自动形成体温台账。在人员密集区的食堂、宿舍、办公区等通道可使用热成像摄像系统,实时检测体温异常人员并报警。基于场内人员定位系统(智能安全帽),一旦发现疑似病例等异常状况,可快速筛查密切接触者,便于集中管控。要建立信息协同和交流机制,可将疫情应对作为推动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的契机。鼓励企业推行线上协同办公模式,利用线上会议、线上文件共享、线上交底等技术解决现场集中式交流的需求。(来源:中国房地产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