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泥瓦匠,钢结构建筑迎发展春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鼓励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减少建筑垃圾和扬尘污染,缩短建造工期,提升工程质量。制定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和验收规范。完善部品部件标准,实现建筑部品部件工厂化生产。鼓励建筑企业装配式施工,现场装配。建设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积极稳妥推广钢结构建筑。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倡导发展现代木结构建筑。
钢结构建出“好城市” 走进杭萧钢构(一)
在人们眼里,瓦刀、灰桶、脚手架是传统建造方式的代表,但随着城市更多新型建造方式的出现,这些“代名词”很可能将彻底地进入我国城市建筑史的博物馆。
新年伊始,河南杭萧钢构有限公司与河南省安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署了洛阳牡丹剧场钢结构工程项目。这个中国牡丹文化节开幕式的举办地,将按牡丹花的设计,以钢结构营造出多达72瓣、重达几十吨的牡丹花瓣。业内人士认为,以钢结构做出花瓣这样的“艺术结构”,不仅体现了钢结构建筑的轻盈、灵动,也使建筑这个庞然大物有了更多时代气息。一位与建筑毫无关系的洛阳籍作家说:“牡丹花造型的钢结构建筑不仅撑起了古都洛阳的新地标,也让‘世界重回洛阳’有了更多城市血脉。”
这仅仅是杭萧钢构利用钢结构推动新型建造方式的一个侧面。目前,杭萧钢构能够设计、制造、施工安装四大结构,即:厂房钢结构、多层钢结构、超高层钢结构、大跨度空间钢结构,同时在钢结构住宅、绿色建材方面也颇有建树。有消息说,这家钢结构企业的上千个样板工程已覆盖40多个行业,遍布德国、印度、南非、巴西、俄罗斯等40多个国家或地区。
针对记者提出的“钢结构能不能建出‘好城市’”的采访话题,杭萧钢构集团副总裁方鸿强认为,钢结构除了是绿色建筑的代表,产业化的先锋,市场化的引领,还是现代城市的强大座基,它不仅紧扣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时代主题,也是城市建设现代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业内人士认为,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广钢结构建筑”,目的就是以绿色发展为宗旨,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建筑工业化为契机,在现代城市的建设中构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全面提高建筑质量、效率效益,实现建筑业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工业转变。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一位负责人表示,钢结构除了作为绿色建筑的代表外,还是现代城市循环经济的利器,它贯穿了“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循环发展原则,自然也应该成为新一轮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排头兵。
“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稳步发展钢结构建筑,势必给企业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带来新机遇。特别是产业链和跨界合作方面,‘闸门’将被更大幅度打开,释放出了更多市场红利。”杭萧钢构董事长单银木认为。
据记者了解,作为我国首家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基地,杭萧钢构在普通住宅建设方面也屡有建树,如万郡·大都城住宅小区(三期)工程,采用了杭萧钢构自主创新研发的钢管束组合剪力墙结构住宅体系,既有剪力墙结构中墙体随建筑功能要求布置灵活的长处,又充分展示了钢结构制作工业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的特点,对现有住宅体系具有革命性的突破。
面对记者,方鸿强拿出了一张万郡大都城的施工现场图。他说,这个钢结构住宅的施工现场没有脚手架,没有扬尘,实现了五个根本性转变:一是室外作业搬到室内做了,二是工地事情搬到工厂做了,三是高空事情搬到地面做了,四是危险复杂都让机器、机器人做了,五是所有质量和安全都让计算机掌控了”。通过这五个转变,方鸿强形象地对记者说:一座城市盖一套三至四层的房子,如果采用传统木结构,需要10年以上树龄的树40~50棵,如果采用钢结构只需6辆报废汽车。这能不能算是钢结构建出“好城市”的注脚和解释呢?
业内人士认为,当钢结构利用互联网+等技术创新手段后,将进一步加大对城市建设的影响力度,同时解决了房地产选材难的问题,使绿色建筑部品得到广泛推广应用,节约房地产工程采购成本,让供需双方受益,真正实现绿色采购共赢模式。
万郡房地产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亮俊分析,目前传统建筑粗放型生产模式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劳动力成本的刚性攀升、人们对建筑安全的重视、居住建筑刚性需求缺口的长期存在,这些都表明,钢结构住宅的推广和应用迫在眉睫,不能再慢手慢脚了。
方鸿强也认为,钢结构建筑和住宅还有着与传统住宅完全不同的各种优点,比如低成本建造、短期交付、使用寿命长,可模数化设计、标准化制造、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和定制化开发以满足降低劳动强度、减少建筑垃圾、缩短建造周期、增加使用面积、抗震减灾、节能减排,让农民工变成产业工人,消化钢铁产能,实现“藏钢于民”等优点。
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在参观兰考杭萧钢构住宅产业化基地后认为,该体系不仅可消化国内过剩的钢铁产能,还能将钢铁资源转化为国家的战略储备,降低建安成本,对国家和百姓来讲是件莫大的好事。
据记者了解,目前杭萧钢构在各地拥有13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在浙江、安徽、山东、江西、河南、河北、广东、内蒙古等地设立了子公司,并通过加盟商业的模式,将多项先进技术和专利分享给10余家相关企业。以实际行动,兑现着“钢结构建出好城市”的承诺!
钢结构盖出“绿房子”走进杭萧钢构(二)
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确定了城市建筑的方针是“适用、经济、绿色、美观”,总体目标是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这都与建筑发展方式特别是建造方式的转变紧密相连。
过去,人们经常说钢结构只能在摩天大楼上应用,实际上,它还能盖出“绿房子”。在由杭萧钢构承建的我国最大钢结构保障房项目——浙江杭州钱江世纪城人才专用房施工现场,运到工地的建筑材料已不再是零散的钢筋、混凝土、保温板,而是一块块完整的墙板、楼梯等零部件,工人在机械的配合下把这些零部件像搭积木般组装成一栋栋住宅。
“钢结构是绿色建筑产业化最好的注解。”杭萧钢构董事长单银木说。它的绿色生产方式将更好地实现建造质量、施工工期、人工用量和成本方面的控制。
近年来,长三角环境污染同样严重,如何保护环境、改善环境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头等大事之一。尤其是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一直是国内大型钢企的心病,而更伤不起的是,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让钢铁卖不出白菜价。城市政府怎么才能面对这一问题?能不能两条腿走路,既让产业变绿,发展与生态环保不矛盾的产业,又让绿变产业,发展钢结构等绿色建筑产业?
杭萧钢构一位专家表示,钢结构正是连接建筑业和钢铁业转型升级的桥梁。作为绿色建筑的主要代表,钢结构建筑拥有钢材回收率高达90%的优势,一旦能大量建造,钢结构建筑将成为“钢材储存仓库”。同时,钢企也可以搭乘绿色节能的顺风车。经测算,若产业化的钢结构建筑生产方式普及,建筑垃圾将减少约83%,材料损耗减少约60%,可回收材料增加60%,建筑节能达50%以上。
去年9月,在中国住博会上,身兼建筑产业化和绿色建筑双重身份的钢结构建筑,以轻、快、好、省的特点吸引了大批观众。由杭萧钢构研发的钢管束组合剪力墙结构住宅体系在钢结构优势的基础上,拥有“1+1>2”的组合创新特点,而且已申请国家专利、投入使用后顺利通过专家评审,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被称为钢结构住宅技术的绝活儿。
据了解,目前我国钢结构在超高层、大跨度空间结构、工业厂房等领域已有广泛应用,在住宅、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应用也具备广阔的提升空间,能极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这与钢铁行业提出的“提高钢材产品的应用效率,推进钢铁产品使用生命周期的减量化与绿色化”目标不谋而合,从而兼得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可以说是闯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绿色发展模式”。
单银木说:钢结构建筑颠覆了传统建筑的制造工艺和施工工艺,是未来绿色建筑产业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绿色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正在提速,依托产业化试点推广生态环保、质量卓越、实惠舒适、抗震性能良好的钢结构建筑,从而奏响未来绿色住宅的主旋律。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住宅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孙克放认为,钢结构不仅代表了建筑业的先进生产力,还顺应了绿色建材发展的新形势。比如杭萧钢构全资子公司汉德邦建材自主研发的CCA板、CCA板灌浆墙体等绿色建材,100%不含石棉及其它有害物质,具有高强度、大幅面、轻质、防火防潮、绿色环保、高效节能等优良性能、是国家大力发展与推介应用的新型建材产品。
“在和谐宜居的城市建设的总目标里,钢结构建筑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孙克放表示。
近日,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李朝晖在调研杭萧钢构后认为,钢管束组合剪力墙结构住宅体系除了具备钢结构住宅的节能环保功能性能外,还具备了抗灾减灾等优点。
钢结构育出“强队伍”走进杭萧钢构(三)
在我国钢结构产业,杭萧钢构是进入最早、资历最老的企业之一,1985年公司成立,2003年上市,成为我国首家钢结构主板上市公司,被称为“中国钢构第一股”。其承建的高层建筑钢——砼组合钢结构开发及产业化项目是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技术创新重点专项计划项目、建设部立项项目、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并在杭州瑞丰大厦得以实施。杭萧钢构最新研发并已投入应用的第三代钢结构建筑技术——钢管束组合剪力墙结构住宅体系,通过了清华大学结构工程实验室检测及天津国家固定灭火系统和耐火试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检测,结果证明该体系具有良好的抗震及防火性能。
这一组数据显示,钢结构不仅能建出好城市,盖出绿房子,还能培养出一支好队伍。
业界都知道,杭萧钢构还是一家年轻、具有活力的企业,是建筑业率先创新转型的企业。它在行业内率先实施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了从生产商到输出技术、管理和品牌的服务商的转型。2014年在行业率先启动战略加盟合作计划,率先开创以技术市场化为核心的战略伙伴式合作模式,并在河北、山东、福建等地与10余家区域企业成功联姻。
单银木表示,公司的目标是成为“世界一流的绿色建筑集成服务商”,目前杭萧钢构已涉足钢结构制造与安装、绿色建材、施工总承包、工程设计与咨询服务、钢结构房地产五大板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可为用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战略伙伴式合作模式仅是杭萧转型升级的开始,后续还将在技术市场化战略的基础上再度转型升级。
为了实现世界一流的绿色建筑集成服务商的战略目标,近年来,杭萧钢构调整市场布局,实施走出去战略,相继承建了德国法兰克福航空铁路中心、冰岛雷克雅未克音乐会议中心、格鲁吉亚青奥村酒店、新加坡OUB办公楼、卡塔尔多哈国际机场等工程,产品与服务遍及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后,杭萧钢构又主动出击,接下了不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项目。
据了解,作为业内龙头创新型企业,杭萧钢构既是建筑业向绿色建筑转型的排头兵,又是钢结构产业转型的标杆。但无论怎么转型,怎么变革,保持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始终是企业的努力方向。
单银木说,我们之所以不断转型升级,关键是要倒逼自己成长。他多次提到“民生民德”这个古训,强调这是杭萧钢构转型升级的最终支撑。“盖100平方米的房子,是用200吨混凝土还是用10吨钢材,这是当今中国应该作出的历史性选择,不能给子孙后代留下垃圾!”他说。
“宣传杭萧钢构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宣传钢结构,这将造福子孙后代。”单银木不止一次这么说。
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杭萧钢构的确培育出了一支强大的专业队伍。目前杭萧钢构是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单位、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副会长单位、中国钢结构协会副会长单位、全国轻型钢结构技术委员会委员单位、上海市金属结构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
近日,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浙江省财政厅公布了第五批浙江省技能大师工作室名单,杭萧钢构“刘克敏焊接技能大师工作室”顺利通过考核评估,荣获“浙江省技能大师工作室”称号。“刘克敏焊接技能大师工作室”自2014年申报萧山区技师工作室后,2015年,成功获批杭州市技能大师工作室,此次,又成功升级为浙江省技能大师工作室。足以说明他们对一线队伍和技术工人的培养。
杭萧钢构负责人表示,公司创建“技能大师工作室”不仅仅是要个名份,而是公司在产业升级、快速发展中发挥他们在一线实打实的作用。这也是杭萧钢构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拔尖高技能人才发挥骨干带动作用和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要求。
企业发展不仅需要一支优秀的领导干部队伍,需要一支创新能力较强的专家人才队伍,更需要一支拥有现代科技知识、创新能力和“传帮带”能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目前企业快速发展,高技能人才的规模、结构和素质必须要适应实际需求。因此,企业将通过创建“技能大师工作室”,来拓宽高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搭建高技能人才成长平台,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的桥梁纽带作用。
更重要的是,杭萧钢构正在将一批拿瓦刀、抹灰墙的农民工变成产业工人,变成现代制造业工人。这些新市民的身份转变,不仅为城市建设输入了活力,也在城乡统筹中拉动了消费特别是住房消费。
“钢结构建筑的发展,还能推进建筑业农民工向职业化工人转变,改变农民工候鸟式生活,对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镇化进程有重大意义”。一位研究农民工问题的专家说。